金枪鱼属于高度洄游性鱼类,与鲭、鲐、马鲛等亲缘关系较近,在分类上同属于鲭科。金枪鱼主要分为8个具体的种,即大眼金枪鱼、长鳍金枪鱼、 黄鳍金枪鱼、南方蓝鳍金枪鱼、太平洋蓝鳍金枪鱼、大西洋蓝鳍金枪鱼、青干金枪鱼以及鲣鱼。这些金枪鱼类都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在热带、亚热带和亚寒带等海域均有分布。
而我们今天要介绍的蓝鳍金枪鱼,主要分布在北半球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海域中。蓝鳍金枪鱼一般成群活动,但在大洋中更常见的是与黄鳍金枪鱼、大眼金枪鱼、巴鲣鱼等大型鱼类一起捕食个体更小的鲐鱼、沙丁鱼、鲱鱼、玉筋鱼以及头足类。在自然状态下,蓝鳍金枪鱼成年后体长可达3-4米,体重500-600公斤,目前捕获的蓝鳍金枪鱼中最大个体全长为4.58米,体重高达684公斤。
▼▼成群活动的蓝鳍金枪鱼
蓝鳍金枪鱼的经济价值及开展人工养殖的背景
作为金枪鱼中的极品,蓝鳍金枪鱼一般市场价格在200—600元/斤左右,而且不同的部位与品质,相应的价格也不相同。腹部的上等肌肉可以卖到1300元/斤的价钱,而最贵的部分当属鳃盖骨附近的肌肉,一两就可以卖到2800元。
作为海洋食物链中顶端的捕食者之一,蓝鳍金枪鱼体型强健、游动迅捷,最高时速可达80km/h,在大洋中鲜有敌手。虽然海洋生物学家们说伪虎鲸是蓝鳍金枪鱼的天敌,而事实上对蓝鳍金枪鱼的生存产生最大威胁的,是人类的活动。
国际上蓝鳍金枪鱼的主要捕捞方式为围网、延绳钓和竿钓三种。竿钓作业方式仅日本和印度尼西亚等较少数国家使用,采用围网和延绳钓的主要是中国、日本、韩国、美国和菲律宾等国。可悲的是,经过过去的50年的捕捞,蓝鳍金枪鱼的数量已经减少了75%。
▼▼蓝鳍金枪鱼
每年当大西洋蓝鳍金枪鱼向北洄游并到达水质肥沃的圣劳伦斯湾时,当地渔民都会在此捕捉大量的鲭鱼、鲱鱼,而这两种小型鱼类恰恰是蓝鳍金枪鱼最重要的食物,这无疑会对蓝鳍金枪鱼的种群生存产生影响。诸如此类的渔业活动数不胜数,或直接,或间接,其结果都是给蓝鳍金枪鱼的生存带来了威胁。
2017年《中国科学报》报道称,太平洋蓝鳍金枪鱼在 1961 年的成鱼资源量还有大约 160万吨,而到 2014 年却只剩下约1.7万吨,数量减少到了原来的1.06%。
目前,蓝鳍金枪鱼已被列为濒危物种。面对野生资源越来越少的事实,国际上已采取实行捕捞配额的资源保护政策,世界各国也相继展开了对于蓝鳍金枪鱼人工养殖技术的探索。
▼▼日本、澳大利亚两国占据了南方蓝鳍金枪鱼允许捕捞总量的七成
日本是世界首次实现蓝鳍金枪鱼全人工养殖的国家
全人工养殖之所以困难重重,主要是因为蓝鳍金枪鱼属于高度洄游性鱼类,繁殖行为很难被人为观测到,人们对这种鱼的繁殖习性、繁殖水温、卵的孵化温度、幼鱼对饵料的选择性指数、幼鱼的营养需求等等都还没有研究透彻。另外,在幼鱼孵化后20天之后还会因种内的自相残杀与碰撞网箱壁、池壁而导致大量死亡。这些基础研究的不足是导致蓝鳍金枪鱼人工养殖技术难以突破的重要因素。
▼▼长途洄游中的蓝鳍金枪鱼
那么,为什么在全球范围内日本会率先突破这一技术瓶颈呢?
综合各方面因素来看,牧海认为主要有以下两大因素:
Ⅰ.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日本虽然国土面积不大,但是海岸线广阔,具有丰富的渔业资源,日本的北海道渔场更是世界四大渔场之一(其他三大渔场分别是秘鲁渔场、加拿大的纽芬兰渔场以及欧洲的北海渔场)。
日本本州岛西南部海域和西北部海域以及九州岛靠近东海一侧海域都是太平洋蓝鳍金枪鱼洄游必经之地,都有蓝鳍金枪鱼野生种群的分布。在日本西部周边海域还有两个蓝鳍金枪鱼的产卵场,一个在日本海西南部,产卵期为7~8中月;另一个在东海的中东部,产卵期为4~7月。在纬度较低的海区,蓝鳍金枪鱼的产卵期在时间上相对提前而分散,这可能是由于发育有效积温的差异引起的。
▼▼绿色区域均为蓝鳍金枪鱼野生种群集中分布的区域
因此,对日本来说,无论是采捕用于人工繁育的亲鱼还是用于人工养殖的幼鱼都很方便。这种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为日本开展蓝鳍金枪鱼的人工养殖创造了极为有力的的条件。
Ⅱ.近畿大学的长期科研工作
日本近畿(jī)大学水产研究所从上世纪70年初开始研究蓝鳍金枪鱼养殖,经过30多年的努力,于2002年完成了世界上首例蓝鳍金枪鱼的全人工养殖。
▼▼日本近畿大学水产研究所
具体发展过程如下:
●1970年,近畿大学水产研究所开始进行蓝鳍金枪鱼养殖的研究。
●2002年,经过32年的研究,成功实现了世界首例蓝鳍金枪鱼的"全人工养殖",轰动了世界水产界。
●2003年,近畿大学除了加强对全人工养殖技术的研究外,也开通了蓝鳍金枪鱼(包括其苗种、稚幼鱼、成鱼)的销售流通业务,而且于同年设立了近大(即近畿大学的简称)A-Marine公司。
▼▼近畿大学水产研究所的室外养殖场
●2004年,近大A-Marine公司首次将全人工养殖的蓝鳍金枪鱼在国内上市销售,主要以大百货商店为中心进行销售。
●2007年,成功人工孵化出第3代稚鱼;同年,近大A-Marine公司首次将养殖了近3年的全人工养殖蓝鳍金枪鱼出口到美国洛杉矶。
●2008年,近畿大学将人工孵化出生的第3代稚鱼(体重约为1.2kg,体长约为44cm),作为养殖用苗种上市销售。
●2009年10月成功生产出第3代幼鱼共40000尾,将其中的30000尾上市销售给国内的养殖户,首次实现了批量生产,并向产业化生产迈出了很大的一步。
▼▼近畿大学培育出的蓝鳍金枪鱼仔稚鱼
在2011年,日本全人工养殖蓝鳍金枪鱼上市17.5万尾,总重为9044吨,这项成果的取得与近畿大学水产研究院长期的科研工作是分不开的。
FAO公布的《2015年世界养殖金枪鱼产量》显示,日本蓝鳍金枪鱼在2013年已经突破了10000吨,2014年产量更是达到了14713吨,而同年全球太平洋蓝鳍金枪鱼的捕捞量为15600吨。也就是说,日本对太平洋蓝鳍金枪鱼的养殖产量已经接近世界蓝鳍金枪鱼的捕捞量。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仅靠人工养殖来拯救野生蓝鳍金枪鱼种群资源的可行性。
世界其他国家金枪鱼的人工养殖概况
目前,世界范围内蓝鳍金枪鱼的人工养殖除了日本外,主要还有澳大利亚、西班牙和墨西哥等国,各国的发展水平总体来说落后于日本却又有各自的特色。
- 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是世界上唯一养殖麦氏金枪鱼的国家。目前,澳大利亚林肯港是全球最大的金枪鱼深水网箱圈养基地,先进的养殖配套装备支撑了金枪鱼从捕捞到圈养的全过程。
2009年,由澳大利亚和日本的科研人员共同研究出的马苏金枪鱼人工苗种问世,这标志着澳大利亚在突破金枪鱼全人工养殖技术的路上又前进了一大步。2010年的FAO统计数据表明,澳大利亚金枪鱼当年的养殖量是3324吨,占世界总产量的18.6%,居世界养殖产量第二位。
克罗地亚从澳大利亚引进蓝鳍金枪鱼蓄养技术是在1996年,开启了在地中海地区养殖蓝鳍金枪鱼的先河,之后意大利、土耳其和西班牙又纷纷加入进来。
由此我们可以把蓝鳍金枪鱼的养殖分成两个养殖梯队,一方是以日本、澳大利亚为主的太平洋蓝鳍金枪鱼的人工养殖,另一方则是以西班牙、意大利、墨西哥为主的大西洋蓝鳍金枪鱼的人工养殖(为方便描述,以下简称为“大西洋养殖梯队”)。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大西洋养殖梯队”所采用的模式不利于野生蓝鳍金枪鱼的繁殖。因为这些养殖公司捕捞的金枪鱼规格大小不一,包含各种鱼龄,其中大量2-3年的蓝鳍幼鱼还未达到性成熟就被捕获,这严重阻碍了野生种群资源的恢复。因此,经过二十几年的网箱蓄养,地中海的野生蓝鳍金枪鱼数量急剧下降甚至濒临枯竭。
▼▼地中海地区主要蓝鳍金枪鱼养殖国
- 西班牙
西班牙2010年的金枪鱼养殖量为360吨,自2007年以来逐年减少,主要原因就是没有突破人工繁育技术,所有蓄养的金枪鱼均为捕捞而来的野生种,导致野生资源越来越少。
目前,西班牙Futuna Blue养殖公司于加迪斯建设了首个蓝鳍金枪鱼人工养殖中心,这是世界上首个工业规模的蓝鳍金枪鱼全人工养殖场,养成的商品鱼主要出口到日本,年收入可达4000万欧元。
- 墨西哥
墨西哥在蓝鳍金枪鱼养殖方面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2004年产量达2008吨,占世界养殖总量的11%,居世界第三位。
墨西哥的金枪鱼蓄养在加利福尼亚半岛根部,经美国圣地亚哥机场或洛杉矶机场将产品空运至日本。
▼▼墨西哥蓝鳍金枪鱼养殖区划
从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公布的资料来看,近年来,蓝鳍金枪鱼的主要生产国家和地区为印尼、日本、菲律宾、中国台湾、韩国、西班牙和美国。其中,印尼和菲律宾作为新兴的金枪鱼生产国,其捕捞量一路飙升,逐渐超过日本并分别成为世界前两位的金枪鱼捕捞大国(注:印尼等东南亚国家的蓝鳍金枪鱼产量几乎全为捕捞量,无人工养殖产量)。
我国的金枪鱼产业发展状况
目前,我国的金枪鱼养殖产业尚是一片空白,金枪鱼捕捞产量也难以满足国内消费需求,每年都需要进口大量的冰鲜及冷冻金枪鱼。
其实我国领海范围内也有一定量的太平洋蓝鳍金枪鱼分布,主要位于东海和南海,但由于技术水平达不到,目前还只能依靠远洋捕捞和进口来供给国内市场。
我国目前在蓝鳍金枪鱼的人工种苗培育技术研究方面还在起步阶段。2010年,中国水科院黄海所与日本生命科学株式会社鹿儿岛金枪鱼养殖基地就引进日本金枪鱼人工育苗和养殖技术项目进行了协商并达成意向,日方同意协助我国在南方海域进行金枪鱼人工育苗和养殖技术的试验研究。
总体来说,我国虽是世界首屈一指的水产养殖大国,但更侧重于淡水水产的养殖。这一点从数据可以看出:我国2018年的渔业统计年鉴显示,全国水产品总产量6445.33万吨,其中养殖产量4905.99万吨,占总产量的76.12%。在养殖的产量中,海水养殖产量2000.70万吨,淡水养殖产量2905.29万吨。
金枪鱼产业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是我国渔业发展的重心,不过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对金枪鱼产品需求的增加,我国未来在金枪鱼的捕捞和养殖上也会逐渐发力。在这里小编也衷心希望我国的金枪鱼全人工养殖技术能够早日取得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