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天,在央视新闻及各大视频直播平台中被刷屏最多的当属台风“利奇马”。看着南方水产同行们的池塘,被这匹烈马践踏过后的惨状,我们搞海参养殖的朋友们是否换位思考过?如果,咱们的海参主产区,台风来袭。大家该如何应对?
以下内容,咱们分别通过【风、雨、雷、电】几个不同的视角,来一起剖析、总结一下,【台风】带给海参养殖的影响。
一.我们把“风”拆分为三部分来看:
1. 首先是“风前”:经历过以往台风天气的朋友们都感受过,每当台风来袭的前兆,大多是伴随着连续几日的高温闷热天气。此阶段的水温上升较快,且多伴随着“低气压”、水面相比平时更安静的状态出现。此阶段的参圈下风头角落里容易出现,较小较粘的碎泡沫上浮现象。夜晚寻圈时,常常会发现鱼虾蟹爱靠边,在浅水区活动的现象。苗场的朋友们在这样的天气下,会发现参苗突然变得慢料,且伸展变差;之前状态不好的苗场会发觉池壁苗增多。此阶段也是人为管理手段提前介入的最好时机。参圈角度,如有好水条件的地区,可以适当交换新鲜水源。没有上水条件的,应该注重及时开启搅水设备,并注意修补圈内的微生物平衡系统,预防倒藻水变的发生。遮阳网需要及时回收加固,防止不翼而飞。闸门板及围网、网袖等需要重新检修。苗室角度,应提前安排好换水及倒池子的时间表。注重控料,严防车间内水质恶化污染。提前的弧菌、重金属等有害指标处理要及时高效。备用风机的调试,应急发电机组的试车,备用油箱的加注,室内外缆线以及篷布的加固保养等相关细节工作,一定要提前过一遍。且提前做好应急方案。
2. 其次是“风中”:当大风真正来临的时候,最直观的改变是气压和气温的骤变。体现在咱们海参圈的现象是,水表层温度下降,而底层温度不变。形成自然的“底热”现象。此阶段,还并没有演变到“缺氧”那一步,但是随着乌云遮日,光照度的减弱。一部分藻类开始丧失之前的溶解氧“产量”。在溶解氧量变化的过程中,圈底及水中的微生物结构也在悄无声息的改变着。圈底的一部分微生物及营养盐随着气压的提升而被释放到了水体中,原本相对平衡稳定的厌氧微生物+耗氧微生物的比例被打破。由于营养盐的变化而改变组成后的微生物系统被重新再次改变。其代谢产物的变动,诱发了新一轮藻种“革新”的开始。在这一整套过程中,我们能看到的是,溶解氧的变动和水色的变化。看不到的是,礁内海参的应激反应和微生物系统的最终走向。体现在育苗场的现象是,参苗不爱活动,且体色相对发暗,刺尖内缩,氧泡翻起后久而不散。此阶段通常建议停料或少喂,以抗应激防水变,补菌,调氧阀门,为主要工作重点。
3. 再次是“风后”:台风的发展历程,多半是先风后雨。少数是风后转晴。无论哪种走向,都是对于“风前”工作是否做到位的考试结果。如发现较明显的水质突变,参苗状态不良等现象,切忌乱投乱用。仔细分析后,找准原因再做决定。
二.我们把“雨”拆分为三部分来看:详见往期内容《参圈高温期管理攻略---“雨”》篇介绍。
一、高温期的“雨前”管理重点:
一提到下雨前,大家首先能感受到的是潮湿,闷热,阴天,气压低;那此时有没有人去考虑过,参圈内,海参,对虾,小鱼,藻类,微生物它们之间的感受?其实,在我们人类已经感受到呼吸憋闷的时候,水里面的生物体们,往往会比我们更早一步对于天气的变化做出反应。这就像我们春秋两季海参大量摄食的时候,当某一天,海参突然从满滩都是,变成一个都看不到的时候,有经验的管理者都知道,这是要变天了。如果听到这期节目的您,曾经从事过单细胞藻类培养的工作,你一定知道,阴天或者天气突变的日子里,对于藻类接种及扩培的影响还是挺大的。因为光照度和气压的突变,会导致藻类的增殖分裂速率产生影响。如果您之前从事过对虾的精养殖模式,或者海参高密度保苗工作,在下雨前,水生动物的摄食量是明显下降的。列举这几个例子的意义是想告诉大家,海参圈内,水体中,所有的水生生物,对于天气的变化,都是敏感的。都是敏感于我们人类的。所以,在下雨前,我们参圈管理者们,就应该提前做好“未雨绸缪”的预防性工作。
1. 雨前的【底质】处理关键点:以降低底层耗氧因素为重点。之前圈底所产生的烂草,死藻等耗氧性物质,最好通过微生物益生菌系统无害化处理。如果时间上来不及,应该选择刺激性小,副产物无毒无害的氧化剂类产品,做应急处理。(可选择正经的高铁酸盐类、正经的过硫酸氢钾类都可以)。但要避免使用参假的底改类产品,会产生大量余氯,反而会使圈底环境适得其反。
2. 雨前的【水质】处理关键点:以求“水活”、“水稳”为管理重点。“水活”包含几层含义:首先,是要提供充足的“物理活性”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活水增氧搅水等机械增氧设备。目的在于,更好的制造并形成参圈内的“水体流动性”。达到“流水不腐”的效果。让水体产生流动性的意义在于,为圈内藻类,微生物系统,提供更舒适的生存条件。也是预防倒藻,倒菌的一个前提手段。其次,让圈水形成“生物活性”,藻类在白天黑夜间的交叠过程中,在水体内是运动的,这种看似无形的运动,最终体现是“化作有形”的水体环境的基础“动能”的产生。它们所制造出的“上下动力势能”而引发自然水体的“上下对流”,最终形成圈水之间的打破分层现象的“生态活力”。“水稳”的意义在于,下雨前,我们要维护好,原有健康的藻相以及菌相,防止在下雨后出现较明显的:水红、水黑、老绿水等水质突变的发生。所以,雨前对于圈水的工作重点,应该是,多开启设备搅水,活水,提肥保藻,补充多样性复合益生菌为主。
3. 雨前的【网箱】处理关键点:以“清理网箱壁”增强网箱内水体“通透性”为重点。近几年随着网箱的大面积入圈模式的开启,无形中为我们参圈的管理工作,增添了不少的作业量。网箱模式的成败,高温入伏后的操作管理,至关重要。高温期时的雨季,正是考量网箱管理者们水平高低的关键所在。通过机械设备“呲箱”或者是人工手段清理,想法设法让网箱内水环境,更同步于参圈水体环境,对于箱内的海参苗的“成活率以及长势”,显得格外有意义。这也是预防雨后,局部网箱内,水红,水黑,参苗化皮,烂眼等损失的“有效预防手段”。
4. 雨前的【水位】处理关键点:以安全范围下的“最低水位”为宜,核心目的“千方百计,保障底层不缺氧”。因为我们之前的节目介绍过,水位越深,底层水压越大,相对于能溶入到底层溶解氧量越小。
5. 雨前的【遮阳网】处理关键点:提前看好天气预报,如果连续三天以上阴雨天气,要考虑及时“收网”。除了下雨会导致遮阳网系统称重负担增强,对于土建设施造成破坏以外;还要考虑伴随雨天的低气压,和遮阳网对于风力的阻挡因素,而形成对于参圈底部环境的间接隐形危害。
二.高温期的“雨中”管理重点:
每当下雨的日子里,当雨水落在脸上的时候,我们的体感,会明显觉得雨滴是凉的冷的。同样当雨水下到咱们的参圈里以后,表层的水温经过雨水的堆积以后,也会变得低于圈底的水温。这会形成圈里水体的自然分层现象。由于雨水组成几乎是淡水,密度低于参圈内海水。在参圈表面很难产生与底层水体的交融和对流。所以会形成下雨时的“参圈底热”现象。由于“上凉下热”会导致水体分层,无法对流,圈底部的二氧化碳等气体不能顺利排出,同样新鲜的溶解氧也无法充盈底层环境,造成缺氧现象的发生。这也正是很多老一辈养参人常说的“雨天封氧”现象的理论依据。那么“雨中”时候,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
1. 当雨滴落下时,我们圈里要“火力全开”:对于有条件,有设备的参圈,此时该开底氧的开底氧;该呲水的呲水;该开水车的开水车;该开井泵的开井泵;该制冷的尽快制冷。。。总之一个原则:打破水体分层,提升溶解氧量,保住底温别高于表温。对于没有电力设备条件的参圈,建议提前为拍子或船上,装配好“呲水活水”尾挂设备。如果真就是什么外力设备都没有的参圈,此时建议管理者,玩好闸门的进排水环节。后半夜,可以考虑投入“增氧类药物”作为临时应急性补救措施。
2. 不要为了“保盐度”而失去对于溶解氧的守护。历年的实际总结告诉我们,很多朋友,总会担心低盐度,会直接导致海参致死。如果您是怀揣着此类想法的人,不妨可以打听一下,你养殖区周边,做海参加工厂的朋友们。当一只完整的海参,直接被投入到相对低温的淡水后,会不会马上死亡融化?同样的这只海参,如果把它放到装海水的小塑料袋里,死亡和自融的时间绝对要快于放到低温淡水里的那只海参。很显然,导致海参快速死亡的主要因素,是“溶解氧+水温”共同决定的。不要因为下雨了,而不敢动水;同样也不要一味的只考虑动水,而忽略了外潮沟的泄洪,低溶氧等因素。总之一句话,物无美恶,过则为灾。希望大家灵活运用、把握。
三.高温期的“雨后”管理重点:
往往雨过天晴后的海参圈,才是真正容易被我们的眼睛“切实看到”的结果;(例如飘参、水红、泡沫多、水发粘等等)。但又有多少圈主能够真正理解,这只是之前,对于自己参圈管理工作没做到位的一种“后续反应结果”的呈现。往往很多人是因为亲眼看到了事情结果的发生,而才去选择“因为看见而相信”;养殖水平相对高一些的少数人,是因为之前就相信了科学、生态的管理模式,从而衍生出了,“由于相信,而看到”的一个好的、稳定的“雨后”结果。
1. 雨后“水变”先别急,找准根源再行动。通常雨后的水变原因是分为几种情况的:有的是因为“倒藻水变”;有的是因为“转藻水变”;还有的是因为“倒菌水变”;还有的是因为“转菌水变”。具体情况,要提前有针对性的去检测,分析。找准问题的实质,再去制定处理方案。绝对不要盲目乱投医,乱用药。因为忙乱之后的代价可能会造成新一轮,更严重的次生损失。
2. 降水位,增底氧,防底热的思路要贯彻始终。不是说雨停了,就不会有问题发生了。十几年的经历告诉我,往往雨停了,才是大问题即将发生的序幕。排淡;降水位;增氧搅水;底质修复;提肥保藻;抑菌补菌;重调透明度;针对性解毒等等工作,都需要我们在雨后及时结合实际情况,而再跟进。
三.我们把“雷、电”对于海参养殖的影响归纳为如下几点:
1. 打雷闪电,大多伴随着强对流天气的开始。雷电是雷雨云中的放电现象。形成雷雨云一般要具备两个条件,充足的水汽和剧烈的对流运动。由于台风前期的低压闷热,空气潮湿度增强;加上起风后的强对流运动夹带着大量繁杂的颗粒性物质,升入空中。形成阴阳电荷对撞,在空中产生较强电压、电流的过程。其实并不是打雷或者闪电会对我们水底部的海参造成多大的直接影响。而是在雷电交加的同时,气压、气温等因素经过强对流的影响,夹杂着雨水的落下,也同时影响着我们参圈底部的周遭环境。这其中容易被影响到的因素包括:水温的变动,水体对流的改变,盐度的变化,和PH值,溶解氧变动等等。所以最终呈现在我们养殖者面前的是,雷雨大风降水之时,俗称的应激反应会格外明显。这其中的应激反应的诱发因素已经不是单单的某一种原因导致了。
2. “雷电”对于咱们养殖场设施及人员安全的影响一定要提高警惕。从历年的生产实践中遇到的情况来看,雷雨天是“变压器”,“室外缆线”,“配电箱”,“磨料间”等问题频发的重点场所。在此,奉劝哪些平日里,一些电力机械设备爱“对付着用”的朋友们,如果您的育苗场,平时磨饵料的时候都容易漏电打人,此阶段要格外重视【用电安全】。如在雷雨天遇到停电,跳闸,漏电,缺相,等情况,切忌在没有保护的情况下盲目自行处理。有人在就有一切,人不在拥有一切又有何用!与养殖比起来,人身安全永远都是头等大事。
以下,总结几点温馨提示,愿我们今年的海参养殖者,都能“顺利平安,渡此雷劫”:
1. 风前雨后,重圈底;搅水打氧,产量增。
2. 大雨之后,快排淡;外沟潮水,盘算换。
3. 雨后水变,重解毒;红水黑水,菌调控。
结语:2019年海参养殖的危险期,走到今天,已然行程过半。放眼望去,历年的养殖经历。今年的海参养殖者们,已经成长进步了很多;无论是思维认知上的提升,还是对于科学养殖的理解。大家的努力和改变都在推进着我们的海参产业,向着更高效的水平前行。对于今秋的,“这匹烈马台风”,我由衷的希望它只会给我们海参主产区带来凉爽的惬意。而至于那些夹杂着破坏性的恶劣影响的因素,我更希望它们“取道南下”,去我们的邻国RB,走走看看。
以上,就是今天这期节目的全部内容,再次感谢一直以来,关心,关注着【参度思维】的好朋友们。有你们的陪伴,会让我们的海参产业更加坚定的发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