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东番禺海鸥岛,提起养黄鳍鲷,大家首推的就是石楼海鸥水产养殖基地。大家推荐的理由有三:产量高,病害少,出品的黄鳍鲷肉质细嫩。到底该基地有什么养殖秘诀,带着这个疑问,记者实地探访了海鸥岛石楼海鸥水产养殖基地。
“我们养黄鳍鲷成功的关键是‘黄鳍鲷+金鼓鱼+鲳鱼+鲈鱼+鳙鱼’这五种鱼的混养模式。”养殖场负责人郑先生一语道破黄鳍鲷高产的奥秘。
郑先生表示,他们从事黄鳍鲷养殖已经有三十年历史,既纯养过,也混养过;也曾经历过养殖失败遭受损失的情况,几番摸索,终于总结出了目前这种五鱼混养的模式。
生活环境相近,作用不同
这五种鱼中,除了鳙鱼是淡水鱼外,其余四种都是生活于近海或咸淡水交融区域的鱼类,对于水体环境有相对统一的要求。其中黄鳍鲷为浅海暖水性底层鱼类,金鼓鱼喜欢活动在水层的中底层,鲳鱼生活于近海中下层,鳙鱼则多分布在水域的中上层。五种鱼由于各自生活的习性不同,因此在同一水体中也能找到各自合适的地方,和谐共生。
郑先生告诉记者,尽管放养了这五种鱼,其实养殖的中心还是黄鳍鲷。这体现在放养密度上。黄鳍鲷密度最大,过塘后的密度为7000~8000尾/亩,其次为金鼓鱼1200尾/亩,再次为鲳鱼500尾/亩,鲈鱼80尾/亩,鳙鱼20尾/亩。这些鱼尽管密度有差,但却各有各的作用,如鳙鱼,由于是生活在最上层的鱼,一旦水体有变化,尤其是缺氧,它就最先浮了上来,是养殖户观察水质的最佳“侦察兵”。而投放鲈鱼,也是因为该鱼性凶猛,以鱼、虾为食,由于池塘里常常有不少罗非鱼不请自来,请来鲈鱼是为了让它来消灭这些罗非鱼。而金鼓鱼因其价高,是利润的有效增长点。
先标粗再放养
为了提高黄鳍鲷的存活率,养殖时要对其进行标粗。农历11月,养殖基地就从汕头、阳江等地购来野生黄鳍鲷水花,这些水花规格约为200尾/斤,恰如头发丝那样纤细,按照3~5万条/亩的放养密度放入标粗池喂养。由于口裂较小,只能摄食较小个体的鱼、虾等,因此,养殖时将小鱼等用绞肉机切碎后进行鱼浆投喂。喂养3个月后,黄鳍鲷的规格已经达到指甲般大小,此时进行分塘,按照1.5万条/亩的密度进行二次标粗。再喂养3个月后,待黄鳍鲷已长至5公分时,才以7000~8000尾/亩的密度进行过塘。
一般在清明后过塘,先放养黄鳍鲷,1~2个月后,再将金鼓鱼放入池塘;再过1个月,鲳鱼也来相聚;再过3个月,安排鲈鱼前来会师。而鳙鱼,放养时间相对较为随意。值得一提的是,不仅黄鳍鲷,其他鱼也都要先标粗再放养,其中鳙鱼的放养规格最大,约为2斤/尾。
日常管理,水质很关键
和所有的鱼虾养殖一样,水体环境的好坏是决定黄鳍鲷养殖成败的关键。放养前,需要提前用生石灰清塘,每亩用量约100公斤,以杀死池塘中的野杂鱼及有害微生物。再加注新水并进行施肥,培养天然饵料生物。养殖过程中,需做好日常水质的管理工作。由于该养殖基地位于珠江口和海边交界,年中是淡水,年尾吹北风时就是咸海水,因此在水质管理上,年尾需要抽海水进来蓄集,年中补充蒸发掉的水,不能大排大灌,使水的盐度保持在黄鳍鲷适宜生长的0.5‰~4.3‰之间,以保持水质盐度的稳定。
广东地区多酸雨,下雨天需用碘剂对池塘水进行消毒解酸,此外,冬天,还需用混杀铵控制虫害。
投料有学问 冬棚助收益
黄鳍鲷是浅海鱼类,因此投放海水料即可。石楼海鸥水产养殖基地对品牌饲料比较认可,购买的都是大公司如通威等出品的饲料,根据黄鳍鲷的生长情况,投放海水料1~5号,日投饲料量为池塘总体鱼重的2%~3%。由于黄鳍鲷温度太高时都不进食,因此投料应该避开高温时段。一般,夏天每日投喂一次,时间为晚上7∶00,冬天每日投喂两次,早上5∶00喂一次,下午4:00喂一次。投喂的地点以风向为准,站立于上风口投放,使饵料能在风的威力下四散开来,便于黄鳍鲷以及它的邻居们觅食。
黄鳍鲷是暖水性鱼类,生存适温为9.5~29℃,最适宜的生长温度为17~27℃。因此,要想养好黄鳍鲷,还必须搭冬棚,以保证黄鳍鲷能安然过冬。郑先生表示,不搭冬棚,冬季就无法捞鱼,因为黄鳍鲷怕冷,温度低时捞鱼容易受伤。一旦鱼受伤就容易感染细菌引起皮肤发炎红肿,或发生水霉病,患病后会很快蔓延,造成大量死亡。而有了冬棚,只要黄鳍鲷达到上市规格,就可下塘捞鱼,无需担忧冬季低温天气。
郑先生告诉记者,黄鳍鲷五鱼混养病害少,鱼的产量高,平均能达到9成存活率,且品种多了,分散了黄鳍鲷养殖周期过长的风险,提高了收益。
据悉,石楼海鸥水产养殖基地一般是黄鳍鲷4两时即捞鱼上市,从水花至成鱼大约需要一年半的时间。由于采用多鱼混养和循环养殖,几乎每个季度都有鱼上市,收成甚好。黄鳍鲷按7500尾/亩、9成存活率计算,则亩产3000斤,按照19元/斤计算,则收入57000元/亩,加上金鼓鱼、鲳鱼以及鲈鱼,总体收益还是非常可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