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我要提问 专家在线首页 频道列表

鲍鱼壳上的“垃圾”是什么?养殖户如何防治?

已解决1回答130点击

2021-09-03 11:04 已解决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细心的朋友会发现,鲍鱼的外壳常常附生着许多“杂物”。这些“杂物”以极强的牢度固着在鲍壳上,想要将它们剥离可不容易。

你若是将这归咎于鲍鱼“不爱干净”上,那可就错怪它啦,因为这壳上的坎坷不平,对鲍鱼而言也是一大烦恼——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杂物”是什么

鲍鱼属于底栖生物,其宽大的贝壳如同一块缓慢移动的载物板,因此在生长的过程中,自然就成为了许多附着生物的附着基。

因此我们看见的这些“垃圾”便是多种多样的附着生物留下的痕迹。并且,在鲍壳上占地定居的生物往往不止一种。

1、管虫

管虫是管栖海生蠕虫的总称,属滤食性、定居型生物。它喜欢附着在岩石或沙地上,贝类的硬壳对它而言也是适宜的定居所。我国沿海常见种类为内刺盘管虫(Hydroides ezoensis),又名石灰虫,属龙介虫科。

管虫分泌出来一种特殊物质,为自己构筑一条与身体匹配的长而坚硬的中空管道。管道质地分为泥质、革质或胶质,部分种类还可以分泌出近似珊瑚骨骼的钙质沉积。鲍壳上常见的“白色小管”一般就是管虫筑的小房子。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via:youfu198.blog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2、藤壶

藤壶是常见的具有灰白色、石灰质的外壳的节肢动物。在鲍壳上,它们就像一座座等待爆发的小火山。

藤壶是礁石的“钉子户”,只要细心观察,总能在海边看见它的身影。除此之外,它们还能附着在码头、船体、甚至鲸鱼、海龟、龙虾、螃蟹的身上,像扇贝、鲍螺的硬壳也是它们喜欢附着的对象。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via:renduoduo

藤壶属于固着型生物,靠滤食水中的浮游生物过活。刚孵化出的藤壶幼体,需要先在水中漂浮数星期才能附物而居。在它准备附着时,会分泌一种胶质,使本身能牢牢的粘附在硬物上,成为今后再不能自行移动的成体。

接下来,它们开始不断脱壳并长大,并且在每一次脱皮之后,都会分泌出一种藤壶初生胶,这种胶的吸附力极强,若想用手把它剥下来,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儿。因此,藤壶的生长状况可以作为专家判断海漂残骸落海时间的依据。

3、牡蛎

牡蛎也叫生蚝,是双壳类软体动物,属于固着型贝类。其肉味鲜美,是出名的海鲜美食。

牡蛎以开闭两片贝壳的方式进行摄食和呼吸,也是滤食性生物。它的幼体也像藤壶幼体一样会在海里游泳,两周后永久固着于其他硬物上,比如海边的礁石或是其他贝类硬壳。固定三天以后,幼体失去游泳的能力,变成终身不能再自行移动的成体,然后继续长大。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via:renduoduo

4、珊瑚

珊瑚虫呈中空的圆柱形,下端常附着在物体的表面上,顶端有口,通过触手收集食物,以捕食海洋里细小的浮游生物为生。珊瑚虫幼体也会游动,能在海里随波漂流。数日至数周后在固定表面上发育为水螅型体。

在它的生长过程里,吸收海水中的钙和二氧化碳,然后分泌出石灰石,变为自己生存所依赖的外壳,美丽的珊瑚便是珊瑚虫群体死后留下的骨骼。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via:renduoduo

5、海绵

海绵是最原始的多细胞动物,2亿年前就已经生活在海洋里,营固着生活。

皮海绵(Suberitis ficus)是鲍鱼附着敌害生物之一,它能够堵塞鲍的呼吸孔、甚至将鲍包裹封闭,导致鲍无法呼吸及活动摄食而停止生长,严重时可导致鲍鱼大量死亡。在野生环境下,受海绵侵害的鲍鱼必须举起贝壳进行呼吸,将软体部位暴露出来,从而容易被天敌所食。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via:youfu198.blog

6、苔藓虫

又名普通柔软苔虫,一般在室温17℃一下繁殖发育较快,呈角质状附于鲍壳上。苔藓虫对壳长3cm以下的鲍危害相当严重,越冬期间(11月底至次年3月中旬)整个鲍壳可被苔藓虫包被,鲍的肥满度明显偏低,导致20%~30%稚鲍死亡,对3cm以上鲍个体危害较轻。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via:tech.ifeng.com

除以上所述的种类外,附着在鲍壳或养殖笼上的敌害生物还包括麦秆虫、海葵、水螅类、沙海螂以及藻类等。

这些住客看中了鲍壳这片黄金地段,不约而同地在壳上定居下来,勾勒出独特纹样的同时,也给鲍鱼养殖带来了不小的困扰。因为对于鲍鱼而言,一旦招惹上这些“赖皮”,就只能终生与之共处,并不得不背负着它们的巢穴生活。

并且,相比起养殖环境,野生鲍鱼的生存环境更为复杂,被生物附着的概率更加大,因此野生鲍壳往往不如养殖鲍壳光滑艳丽。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via:californiaoutdoorsqas.com

如何防治

对待这些“赖皮”,养殖者们应该对症下药,根据不同的养殖贝类,对不同的附着生物采取不同的措施。

目前采用的附着生物防除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种:利用物理、化学方法清除或防止附着生物附着;掌握附着生物生物学规律,避开其附着水层和时间。

个体明显的附着生物可人工从贝壳上锯除剥离,并在剥离后马上换水或加入少量抗生素药浴处理,以避免对鲍个体产生较大危害。

网笼、网箱中养殖的贝类,可在附着敌害生物的附着高峰期一过,进行倒笼、倒箱。

把换下的网笼、网箱放到岸上暴晒,杀死附着敌害生物。也可以在附着生物高峰期利用大多数的幼体趋光的特点,降低养殖水层。采苗过程中应该先用浮游生物网对采苗海区的浮游生物进行调查,查清附着敌害生物幼虫的附着高峰期和密度。

对于防止附着在鲍壳上、堵塞鲍的呼吸孔的敌害生物,可以采用提前蜡浸泡的方法。

曾有实验验证,将鲍在44℃的蜡液中浸泡1~3s,在壳表面形成一层蜡膜,3~6d后,寄生虫的洞穴里缺氧,幼虫和幼体、成虫全部死亡。将实验组和对照组鲍在同一环境下养殖3个月,对照组仅有1%鲍长出新的呼吸孔,而实验组(经过蜡浸处理)的已游3%的鲍长出新的呼吸孔,而且实验组的鲍壳明显高于对照组。

采用倒换网笼等物理方法是当下最常用的防治措施,尽管可以比较全面彻底地清除已附着的各种生物,但其工作效率低下、劳动力耗费大、操作繁琐而且不可避免的会对鲍鱼造成一定的机械损伤。

化学防除剂中的某些成分在抑制附着生物生长的同时,也会对养殖种类也会产生副作用,还可能造成环境污染;并且价格不菲,在生产上难以推广使用。

比较利弊,现较为推崇的防治措施有:采取不同养殖品种混养;针对附着生物优势种的幼虫发育特点、附着过程、理化性质及交联聚合作用机制等制作最佳防除材料等,以保证在不破坏海域自然生态条件的基础上,较好地解决附着生物大量附着的问题,从而保证鲍鱼养殖的高效可持续发展。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薄薄一片鲍壳,却成为了如此多种生物的成长基地,以隐忍著称的鲍鱼果然完美演绎了“忍辱负重”这一词。

这些原本只能在小小一隅度过生命的生物们,因为不经意地将家安在鲍壳上,便开启了跟随鲍鱼体验沧海桑田的一生。
支持 0 反对 0 举报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