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17日,冰雪初融,春寒料峭。一声令下,军机飞越,高铁驰骋,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从首都北京、西北高原出发,千里征战奔赴同一个地点:武汉光谷。
光谷本无光,聚光而成谷。118名火箭军官兵“号手就位”,犹如118束微光汇集于此,照亮了光谷的天空,护佑着生命的光芒。他们用新时代革命军人的速度与激情、冲锋与坚守、奉献与担当,与病魔较量,为生命续航。
声驱千骑疾,气卷万山来。战“疫”满月,光谷依旧,但在人们的心中,光谷不再只是一个地理坐标,它记录着白衣勇士抗击疫情、救死扶伤的壮美,也寄托着人民对战胜病魔、走向新生的希望。
有一种出征,叫“白衣执甲逆行”
2月12日,抽组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的通知下达火箭军某部。作为一所有着80多年历史的部队医院,闻战则喜早已融入每名官兵的血脉,302个红手印见证满腔忠诚。
感染科主任李惠珍、护士长李晓莉带领全科21人集体递交请战书:疫情当前,感染科必然首当其冲!
主任医师成仲、护士长王伟等6人面临退休或退役,但不约而同主动请缨:老将当出马,凯旋再归田!
医生李果、护士赵珍已经收到了工作调动的通知,但说服家人作出同样的选择:先出征武汉,带着抗“疫”成绩单到新单位报到!
……
白衣执甲、逆行出征。一个人的选择也许是偶然,两个人、三个人,人人都作出这样的选择,这就是新时代革命军人的使命和担当,也是白衣战士的奉献与追求!
经过严格考核和反复筛选,医疗队由该部队副参谋长尹建设任队长、部队医院院长吴永胜任副队长,科室骨干占到半数以上,18人参加过抗击非典、抗洪抢险、抗震救灾等非战争军事行动。
而此时,医院一边做好出发前各项准备,一边围绕实现“打胜仗、零感染”目标研究制定感控防控措施,组织开展个人防护强化训练,逐人逐项考核验收,实现个个过关、人人过硬。
出征在黎明,千里赴戎机。在没有硝烟的战“疫”前线,无论是身着迷彩军衣,还是换成白衣战袍,即便是穿着厚厚的防护服,每一个人都像一颗“上膛”的子弹,展示出火箭军的速度与力量。
这种速度,这种力量,写在长剑问天的导弹发射阵地上,也在光谷院区的救死扶伤阵地上。
抵达武汉,眼前的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基础设施尚未完善,还是一片大工地。医疗队队长尹建设一线指挥,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方案,对病区院感染控制、医疗管理、设备配置、工作流程等进行反复评估和完善,规范相关制度机制,改进应急处置预案,开展防护技能考核,仅用50多个小时就具备收治患者的条件。
首批17名患者收治入院,医务人员便开始了忙碌。科主任李惠珍带着大家把患者一一安顿到位,便组织询问个人现病史、既往史、流行病史等基本情况,进行一些初步检查,下达医嘱,填写病历,研究确定治疗方案。
几天后,火箭军负责的科室收治47名患者,必须尽快采集鼻咽拭子。时间紧、任务重,党员骨干全部进入病房,第一时间完成采集工作,为患者建立起明晰的“病情库”,确保后续治疗做到因人而“医”、对症用药。
有一种战斗,叫“与死神掰手腕”
3月14日,92岁的高龄患者王奶奶康复出院,医务人员帮忙推着轮椅,把她送出医院大门。老人一路上喃喃地说着“谢谢”。
随着病人陆续入院,副队长吴永胜时常看着一组组数字有些担忧:累计收治的患者中,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接近六成,80岁以上的高龄患者接超过12%,还有10多人生活不能自理……
数字的背后,是基础病多、多病共存、免疫力差、记忆减退、沟通困难等诸多难题;数字的背后,却又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一双双期盼健康的眼睛。
第一次临时党委会,“一班人”形成共识:集中优势资源和技术力量,在科学精准救治上下功夫,最大限度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尽最大可能挽救更多患者生命。
为此,他们针对这些情况因情施策,推开个性化治疗、精准化用药、亲情化护理、差异化配餐等一系列措施,建立完善“因人定案”“对症用药”等“战法库”,一场直面病魔的大决战正式打响,“红区”里上演“生死时速”——
一位危重症患者突然呼吸困难,急需实施“插管”救治。刚从医院返回宿舍的副主任医师单润刚立即再返医院,“全副武装”冲进ICU病房,为患者实施“插管”抢救。“插管”操作,医生与患者近距离接触,随时可能从气管中喷出分泌物,带来很大感染风险。单润刚像操作导弹一样,“稳、准、严、细”地完成一连贯动作,顺利置入加强气管导管,患者血氧饱和度快速上升。
一位年过八旬的高龄患者病情恶化,家属怕老人遭罪,死活不同意“插管”急救。怎么办?僵持中,医生方大平凭着一手针灸绝技,用一枚枚银针与死神博弈交锋,为患者赢得宝贵时间。4小时后,家属签字开始“插管”治疗,方大平终于松了一口气,中西医结合帮助老人在“生命拔河赛”中再胜一筹。
一位32岁的年轻患者,入院时不仅有发热、咳嗽等症状,情绪消极,心情焦躁。医生张莉询问得知,她的父亲也感染新冠肺炎,正在同科病房另一个房间隔离治疗。
张莉在精心用药的同时,还通过网络求助心理专家,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疏导,辅助开展腹式呼吸放松训练。这位患者出院的时候,写下一张纸条贴在病区的“心语心愿墙”上:你们都是最美天使,帮我战胜病魔,带我走出心理阴霾,谢谢你们!
烟花三月战江城,疫情渐去万木春。奋战光谷,他们用真心书写优秀答卷,人民用热泪留下赞赏批语。
有一种温暖,叫“病房里的春天”
光谷院区门口,医护人员推着患有帕金森综合症的胡女士走出大门,一直送上出租车。胡女士一次次艰难地竖起大拇指。
时间回拨到10天前,可不是这个样子:胡女士生活不能自理心里烦,染上新冠肺炎更烦,喂饭、吃药都是拉着脸直摇头。
医生护士一口一个“阿姨”地叫着,一会用吸管给她喂营养液,一会帮她换弄脏的衣物,没事还陪她聊聊天。她要去卫生间,4个护士抬着服侍她;她吃饭慢,护士边喂饭边鼓励她“多吃点”。慢慢的,她的心情越来越好,身体状况也一天天好转,成为第一批病愈出院的患者。
医务人员和患者之间,本是健康所系、生命相托,必须充满“阳光”。医院广泛开展“多一点了解、多一声问候、多一份耐心、多一刻陪护、多一句安慰、多一度温暖”的“六个一”活动,医护人员有着共同的认识:“患者来了连个陪护的亲人都没有,有点情绪能理解,要把他们当做亲人一样对待。”
如春风化雨,似暖阳沐身,大口罩遮住了医生护士的微笑,却挡不住他们细心入微的贴心服务,一个个温暖的画面留在了患者的心头。
一位满身褥疮的新冠肺炎患者,入院时伴随多种并发症,医护人员专门为这名患者列出“护理清单”,组成护理小组精心进行疮面清理治疗,减轻患者病痛。
患者胡女士在和护士聊天时,说话间有些忧伤:“我从杭州来探亲,没想到赶上疫情,这个时候杭州都该柳绿花红了。”换班的时候,进来的护士防护服上画着“柳浪闻莺”的简笔画。胡女士一下就乐了:“你们这么有心,真的好感动。”
一个个平凡之举,一件件暖心的事,照亮患者的心灵。一位患者在留言中写道:“因为有你们,走过了疫情的冬天;因为有你们,带来一个温暖的春天。”
在暖心服务患者的同时,火箭军各级党委也注重关爱医务人员身心健康,大力做好“强信心、稳军心、暖人心”工作,把春天般的温暖留在了医疗队员的眼里、心里、笑容里。
火箭军党委细化落实抗疫一线医务人员关心爱护政策,出台6个方面23条具体措施,为支援湖北医务人员送去“暖心礼包”,部队医院所属的火箭军某部成立3个服务保障分队,开展建立一个生活微信群、制定一份家庭通联表等“十个一”活动,确保困难有人管、关怀不断线。
医疗队创新开展政治工作,因地制宜召开“微信支委会”,通过组织拍摄笑脸图、制作寄语“疫”线微视频、收集整理抗疫日记、开展“防护服文化”等多种形式,让“生命新”在抗疫一线闪光。
荆楚春已至,艳阳暖人心。守望光谷,江城的春天正姗姗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