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月25日,杭州市桐庐县莪山畲族乡中门民族村茭白基地迎来了采收旺季,茭叶婆娑,几位身着民族服饰的村民将一捆捆鲜嫩、水灵的茭白从田中收割上岸,随后将送往各地销售。同时,茭白田里放养的甲鱼也到了陆续上市的时候。
“以前提起茭白,大家都会想到中门民族村,但后来没有人种了,农田也荒废了。为了不让中门茭白这块招牌消失,2019年,我们村从村民手中流转115亩土地用于种植茭白。”中门民族村党委书记、村主任姚鑫城说。
如何让有限的土地产出更高的收益?中门民族村村委班子做足了功课,决定推行茭鳖共养生态模式。去年3月,村里购入300斤鳖苗放入茭白田里套养。茭白田里最多的害虫就是福寿螺,福寿螺繁殖很快,但甲鱼喜食,用它喂养的甲鱼肉质特别鲜。
得益于茭鳖共养模式,这里的茭白能生吃,还带着一丝甜味。村里与杭州冠华王食品有限公司签订了供销协议,茭白完全不愁卖。
“茭鳖共养,可以直接减少茭白的病虫害和农药使用量,提高茭白品质。鳖粪是茭白很好的有机肥,而茭白叶及其根部则给甲鱼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甲鱼也长得好。”姚鑫城说,通过一年的生态养殖,一只甲鱼能长到一斤二两至一斤五两,每斤200元,一亩地的收入将远远超过茭白。
今年6月,中门民族村成立了桐庐县莪溪农业专业合作社,不仅解决了当地村民家门口就业问题,也增加了村集体收入。村民林林凤是采摘茭白的一把好手,她说,自从村里成立了合作社,她不仅能够得到年终分红,还能通过管理茭白田一年获得四五千元工资。
去年,该村茭白每亩产量3000多斤,以每斤5元的价格,实现每亩1万多元的收益。“我们计划明年再多套养一些甲鱼苗,增加茭白地里套养黄鳝和泥鳅的新模式,帮助更多村民致富增收。”姚鑫城对未来充满信心。
这边茭白与甲鱼“硕果累累”,相邻的沈冠村,水稻和稻田鱼也迎来了大丰收。
走在田埂上,金黄的稻田泛起阵阵稻浪,凑近了看,还会发现一条条不时探出脑袋的稻花鱼。“2019年我们跟浙江大学合作打造了30亩‘稻鱼共养’基地,成效很不错,去年我们将基地扩建至100亩左右,通过生态养殖的方式,今年种植的大米和稻花鱼品质更高,口感好、销路广,市场供不应求。”沈冠村党总支书记黄金源流露出丰收的喜悦。
此外,依托莪山“全国少数民族5G示范应用第一乡”打下的基础,该村将5G覆盖到田间地头,利用农田里的传感器实时收集传输各类数据,人在智慧农业驾驶舱就可完成精准投饵、环境监控、病虫害监测等一系列工作。
“稻田鱼最重的能达到两斤,每亩田可收获鱼260余斤、稻谷1000多斤,每亩收入可达万元,真正实现了‘一亩田、千斤粮、百斤鱼、万元钱’的目标。”村民华国强喜笑颜开地说,以前,这些土地村民自种粮食每亩最多能获得300元的收入,现在土地统一由村集体流转承租,不仅能确保村民每年每亩地可以拿到600元的土地流转金,还能在年底得到分红。
与传统农业种植相比,中门民族村“茭鳖共养”模式和沈冠村“稻鱼共养”模式带来的效益大大提高,在保护了生态环境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实现农业生产经济效益,让村民们在共富的道路上越走越有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