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从切割进口三文鱼的案板上检测到了新冠病毒,一时间,各大卖场、商超、电商平台紧急下架相关产品,随即北京等5省市开展食品安全大检查,重点查生鲜、进口水产品。此次疫情对水产行业造成了哪些影响?水产品安全性如何保障?本期中国网《农业观察》特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水产病害防治学科首席科学家曾令兵研究员,进行深入解读。
大伤元气的水产行业
我国是渔业大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鱼类生产国和出口国。由于鲜活的水产品对运输和储存条件要求较高,2020年初,受疫情影响,传统鲜活水产品行业受到极大挑战,造成大量损耗和浪费,只有电商平台销售情况较好。受本次疫情影响叠加,水产行业更加大伤元气。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水产病害防治学科首席科学家曾令兵研究员指出,本次疫情不仅给产值约千亿元、从业人员数十万的三文鱼产业带来沉重打击,而且对三文鱼全产业链、进口贸易、餐饮消费等都造成严重影响,总体经济损失可能超过百亿元。
《2019年全国渔业经济统计公报》显示,2019年全社会渔业经济总产值26406.50亿元,其中渔业产值12934.49亿元,渔业工业和建筑业产值5899.17亿元,渔业流通和服务业产值7572.83亿元。
截至2019年底,全国共有水产加工企业9323个,水产冷库8056座。据海关统计,2019年我国水产品进出口总量1053.32万吨、进出口总额393.59亿美元。其中,出口量426.79万吨、出口额206.58亿美元;进口量626.52万吨、进口额187.01亿美元。
污染≠感染 新冠病毒无法感染鱼类
6月8日,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2020《世界渔业和水产养殖状况》报告。报告指出,全球人均鱼类消费量已创下每年20.5公斤的新纪录,并有望在下个十年进一步增加,这突显了鱼类在全球粮食和营养安全中的关键作用。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屈冬玉指出,鱼类和渔业产品不仅是全球公认的最健康食物,而且也属于对自然环境影响较小的食物种类。他强调,鱼类和渔业产品必须在各级粮食安全和营养战略中扮演中坚角色。水产品相较其他农产品来说,安全性究竟如何?
曾令兵表示,从病毒学角度来分析,一方面,新冠病毒在传播给人的过程中,如果存在中间宿主的话,一定是与人类生存空间有重叠的哺乳动物,包括野生与家养的哺乳动物;另一方面,由于病毒感染宿主对细胞表面受体的专一性,新冠病毒不可能感染鱼类等水生动物。因此,水产品较之其他动物产品,更加安全可靠。需要清楚的是,新冠病毒不可能感染鱼类等水生动物,但存在污染水生动物产品的可能。感染与污染完全是两码事,一字之差,谬之千里,必须区分开来。
近日,北京市疾控中心针对京深海鲜市场的海鲜区特别是三文鱼交易摊位以及公共区域进行采样检测,合计采集样本469件,其中人员咽拭子186人,环境样品283件,目前结果都是阴性。岳各庄市场采环境样本155件,结果全阴性。新发地40个环境样本阳性,在新发地采集的517件样品中,有45人咽拭子阳性。
6月16日,在北京市第120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疾控中心应急中心副主任、全国新冠肺炎专家组成员施国庆表示,目前还没有证据来表明三文鱼是新冠病毒的宿主或者中间宿主。施国庆还说,在这次新发地聚集性疫情相关的被污染的局部场所,通过检测确实发现三文鱼有被污染的情况,但是进入到污染场所之前的三文鱼,并没有检测出新冠肺炎病毒。
如何提振产业发展信心?
当前,新冠疫情在世界范围内流行,将深刻影响世界范围的社会、经济、科技的变革。提振水产行业发展信心虽困难重重,却至关重要。《2019年全国渔业经济统计公报》显示, 2019年渔业人口1828.20万人,比2018年减少50.47万人。渔业人口中传统渔民为600.50万人,比上年减少17.79万人。渔业从业人员1291.70万人,比上年减少34.03万人。
曾令兵指出,这半年来,几乎所有关于水产品的谣言都与疫情有关,而事实上,科学可以证明水产品与新冠病毒毫无关联。保障水产品安全,首先,在水产养殖业过程中,养殖者要使用良种,保持良好环境,实施良好的养殖技术规范和健康管理措施,就能在很大程度上从源头保障水产品的质量安全。其次,要大力推动依靠科技进步的安全水产品生产,让百姓吃的放心。此外,要加强水产品安全知识的科普,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普及给消费者,解除公众的恐慌情绪。这些措施对于提振产业信心非常重要。
疫情当下,对于公众去市场购买食品,世卫组织也给出了相关建议。在市场购物时,须注意双手清洁,并与他人保持一定距离,以保证自身安全。从市场购买食品后,要先用水和肥皂洗手,再去处理食品。将所有易腐食品尽快冷藏。将水产品和海鲜彻底煮熟后,再进行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