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30年,预计中国需要600万至1800万吨渔业产品,以满足国内水产年均9%-27%的消费增速。近期Beatrice Crona中心、emmy wassénius、max troell和patrik henriksson的研究人员与澳大利亚、中国、加拿大、马来西亚和美国的专家一起发表了一份研究报告,分析了中国如何满足未来几年的消费增长,而加强水产养殖生产、增加渔业产品进口、扩大远洋捕鱼业无疑是满足中国市场消费的三大支柱。但是远洋海捕受到一定限制,养殖受环保问题制约成本增加增量未知,进口海产受国际贸易局势影响也存在些许变数。
中国目前是全球水产养殖的主要生产国,2018年的数据显示,中国占世界产量的58 %,90 %的鱼类以鲤鱼和罗非鱼为主。鲤鱼主要供国内消费,罗非鱼作为低成本替代品出口到许多国家的其他白鱼。
在渔业方面,远洋捕捞船队的增长始于1980年代,是由养护国内渔业、就业、粮食安全和加强中国全球海洋存在的政策等方面的政策目标相结合而产生的。但是,近几年中国发布了符合对长程船队采取更可持续办法的政策,同时继续努力满足国家对海产品的需求,这仍然是国家战略优先事项。这些因素加在一起,增加了中国对远洋捕捞船队将采取的道路的不确定性。
此外,消费继续增长,这既是因为人口增加,也是因为消费偏好多样化。1978年以来,中国从谷物、蔬菜和蔬菜丰富的饮食转向脂肪、糖和动物蛋白丰富的饮食,物质和消费的提高反映在饮食结构中的变化。
若干相互关联的因素促成了中国海产品和其他动物制品消费量的迅速增长,包括通过进口、增加收入、改变生活方式和口味偏好来改善粮食供应。消费者注重质量和安全,这反映在具有天然、安全、健康或无公害要求的标签上。
因此除了养殖和远洋捕捞,海产品进口也是支撑中国市场消费的重点如今,是世界上最大的海产品进口国之一,进口增加600万吨或以上将影响到世界其他地区海产品的供应和市场。
然而,研究人员指出,这些进口的很大一部分用于加工和再出口,并没有对国内消费作出重大贡献,进口海产作为中国市场消费还有很大的空间。此外,2020年的新冠疫情海产供应链条,需求下降,对生产和物流产生影响,这一点不容忽视。
野生捕捞是保证国内需求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保证可持续渔业,近几年中国率先实行近海伏期休渔政策,之后逐步削减远洋捕捞渔业补贴,长江重点区域五大湖实行为期十年的禁捕。一系列可持续发展措施的实施,证明着中国作为大国对环境生态保护的担当。同时也在极力应对因气候变化政策导致燃料价格上涨,渔业资源变换等不确定问题。
从国外获得供应的另一个途径是投资于其他国家的渔业生产,这一举措已经得到大量直接投资的考虑。其中一些对海产生产的大规模外国投资可以为东道国提供就业和发展机会。